樵夫担柴-汪家林学拳小记-樵夫担柴
汪家林
这两天雨水较多,有点闷热,云层离地近,就会有压抑闷热感,离的高,就会神清气爽。打拳也一样,周身关节开一点,头再领一点,看上去会很精神,练起来也舒服。
樵夫担柴:我查了一下,是宋代诗人萧德藻写的,“一担乾柴古渡头,盘缠一日颇优游。归来涧底磨刀斧,又作全家明日谋”。讲述了樵夫一天辛苦劳作的生活。还有人们向往的日出而耕,日落而息,远离社会是非,面对青山绿水,自得其乐的生活。
在书上看到的担柴,都是立起来的。我们家那时担柴,两头柴是平的,用的是叫“苗担”,两头是用生铁包着,头是尖的,用檀木制作而成,此木非常有韧性,整个“苗担”是弧形,用时两头翘的朝上,插在柴的中间,两边重量要绝对平衡,这种担柴技术含量极高,老手这柴挑到家还是平的。我那时也挑过,走一段路就会转过来,像现在书上看到的样子,这样走柴会晃,两手要把柴抓住,不要抓的太实,这样就不会晃,就形成了现在打拳的样子,但不是马步状,我想是取奇意吧?走的时候上下有一点点起伏,这样可以借一点力,肩膀就不会那么痛。中途是要换肩的,换肩也有技巧,借一点起伏,腰一转过来了,就像弹簧一样。周身有紧有松,看上去不会松松垮垮,眼特别有神,也不会东张西望,全神贯注。
2023年9月15汪家林